银行产品工厂畅所欲言-契机

银行产品工厂畅所欲言-契机

“月亮悄悄翻过小山坡,一座座,月光慢慢悠悠温柔的洒落;路边开出小小的野花,一朵朵,走在归家的路泪眼婆娑;”—— 王海颖 《月亮翻过小山坡》

从深圳开往杭州东的G900次列车,晚上20点40分准时出发,在这个天气阴晴不定,航路时而疯癫的季节,拥有近乎百分百准点率的动卧,成为我回家的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这班动卧速度挺快,声音也不是很大,晃晃悠悠的状态,感觉还挺适合继续我们的产品工厂之旅,那就开始吧。

建设银行产品工厂虽然不是一项天大的工程,但是也会有不小的工程量,所以第一篇,我们来讨论一下契机问题,我们不给产品工厂下定义,其实一个一般的定义描述,要么准确而晦涩,要么朦胧而性感,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,所以我们索性先不定义了。直接讨论:什么样的场景下,你会需要一个产品工厂,什么样的契机下,你适合用产品工厂来解决问题。

如果你正在建设或维护的系统,只有几十个参数,这些参数一旦确定,也不怎么变,参数的数量呢,也不会经常性增加。这种情况下,系统的研发和运行处于一个稳态,其实连参数的大量变动都没有的话,是不需要产品工厂的,如果你的系统负责这种状态,可以忽略产品工厂。

如果你正在建设或维护的系统,业务非常复杂,不同的场景下,需要走不同的处理流程,这里的处理流程包括人工审批在内的一些审批流,可能这些复杂的审批流需要一套复杂的参数配置,比如每个审批流,需要配置什么节点,审批模式,审批人的类型与定义,一起其他的参数等,即使看起来这种模式比第一种情况要复杂的多,但是如果仅限于此的话,这个系统可以忽略产品工厂,使用定制和升级后的工作流引擎应该足够了。

如果你正在建设或维护的系统,业务非常复杂,本身已经存在了产品这个概念的定义,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产品。不过呢,这些产品在系统内的存在只是不同的产品类型标识,并没有因为一个产品的新增,而带来大量的配置参数的新增或者变更的话,这个系统可以忽略产品工厂。

如果你正在建设或维护的系统,业务非常复杂,本身已经存在了产品这个概念的定义,并且如果新增一个新的产品,相关的代码就要进行改动;并且会导致一堆的参数需要新增,投产后,某些参数可能会进行变更;并且随着业务的发展,产品的增加,没有停下来的迹象,这种情况下,你可以考虑下产品工厂。

如果你正在建设或维护的系统,业务没那么复杂,也没有产品概念,但是呢,存在众多的配置参数,随着业务量的增长,这些配置参数呈现线性增长的趋势;并且随着业务功能的增加,可配置单元的数量,所有单元对应的参数总量在一直增加;如果需要有效的管理这些配置参数,你可能就需要用某种划分规则,把这些参数分门别类,甚至分层的进行管理,这种情况下,你可以考虑下产品工厂。

你看,在如上的几个场景中,并不是有产品概念的系统,才会有可能适用产品工厂模式,如果业务复杂度不够,参数量没有到达一定程度,即便已经有了产品概念,并且存在数量众多的产品,其实没必要上产品工厂。另一方面,即使某个系统,不存在产品概念,但是配置参数量众多,即使前期你没有在用产品工厂的概念在建设这个系统,但是你对于大量参数可管可控方面进行的方案建设努力,其实就是在构造某种类似产品工厂的东西。

也就是说,虽然产品工厂这个理念,常见于业务型系统中,但是对于技术型系统和平台类系统,也不是与产品工厂无缘,甚至于在某些情况,这些技术型系统与平台类系统实现产品工厂模式会更加彻底。

那是不是参数量多,且随着可配置单元增加呈现迅速的线性增长的系统,就可以用产品工厂来搞,然后把参数搞好了,就叫产品工厂了?是也不是,我们在以后的文章中进行展开,本章节先不管这个问题,聚焦与契机问题。

总结一下上面的论述:

1、没有产品概念的技术型或者平台型系统,也可以适用产品工厂理念。这一条很重要。

2、业务型系统,如果参数规模不大,参数扩张速度不高,不必考虑产品工厂。

3、业务型系统,参数规模大,参数扩展速度呈可预期的快速线性增长趋势,可以考虑产品工厂。

产品工厂的概念,各位可以去自己搜一下,或者听业界前辈介绍下,来源于业务团队对于业务型系统的抽象与演进。但是在我们今天的论述中,明确的指出,产品工厂理念适用于技术型或者平台型系统,不用受限于业务型系统。

系统场景适用产品工厂,只是契机合适的必要条件之一。如果要顺利开展后续的产品工厂相关工作,还需要具备什么其他条件么?即便是场景适用于产品工厂,你也需要再找到一个必须要上产品工厂的理由,并赢得利益相关方的支持。

什么意思呢?系统场景适用于产品工厂,与系统必须采用产品工厂模式进行建设与改造,是两码事。不论是你得到了领导的一个口头指示,还是说得到了业务方的强烈支持也好,默许支持也好,都要取得利益相关方的支持,再具体一点,是要找到PMO领域中的Sponser角色,也就是谁说了算,谁拦着你你就搞不成。取得这些角色的支持,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产品工厂相关的推进工作。

当然,如果你只是想自己进行一些理论分析和技术尝试,并没有想着把这个事情给推到生产环境投产,那就没关系了,自己喜欢就好。如果你的目标是投产。则一定要得到这些相关方的支持。

如果本身产品工厂的提出,就是由你的Sponser提出来的,那这些理由什么的,你就可以少费脑筋了。但是如果不是,产品工厂的提出与推动的最大动力,是你自己,则非常有必要把这些事项都搞定。除非你自己可以拍板一切,如果是这样的话,请接受我的问候,领导,晚上好!

要去说服相关方,同意你建设产品工厂,只是场景匹配是不够的。建设完成产品工厂会给大家带来什么好处,有什么事情是无法通过产品工厂得到的,你需要有个清晰的阐述,去推销和宣传自己的主张。

梦中,通过产品工厂,我们可以快速的装配各种产品要素的关键配置,形成一个新的产品,并快速投入市场。以极低的开发工作量,甚至极低的配置工作量,来完成一个新产品的创建与投产。可现实真的有这么理想么?

我们在契机这个章节,谈到需要说服相关方,就需要阐明产品工厂投产后的效果与收益,但是在我看来,不同的的产品工行建设模式,以及对于产品工厂的理解层次差异,实现能力的差异,会导致投产后的产品工厂千差万别。

所以还请大家容忍下,耐心看完我们后续的对于产品工厂的系列分析与讨论,自己能够彻底搞懂产品工厂后,我们再回来把契机章节中的产品工厂收益补齐。我觉得这是一个更靠谱和更理性的选择。

因为事情的推进是按照逻辑顺序依次推进,但是前提是你要完成产品工厂理念的全生命周期的认识,才具备按照逻辑顺序去推进产品工厂的实力,在没有理解相关的细节与能力前,我只是空虚的吹水,对你是没有任何帮助的。如果只是找产品工厂空虚的收益表述,相信你有一百种方法从一堆资料中,找到各种天花乱坠的表述。此事不需要我干。

我要干的事,是去伪存真,简称祛魅。谁都不要装大尾巴狼,有什么说什么,大家讲道理摆事实,正经的论述一个事情的本质。

今天就到这里吧。其实前一篇的开篇,写完的时候,已是凌晨两点了,明天在家里的安排排满了,需要提前睡觉了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